抛砖集:资料看了一堆,工具买了一批,但还是选不出一个好产品



秋语

 

我的C位


什么是“抛砖集”

  • 「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精彩主题帖和/或分享会内容的推送,以求“抛砖引玉”、百家争鸣。为方便阅读,原文结构略有调整,未改变原文内容。

  • 知无不言官方倡导以合规的方式经营店铺和产品,本文内容并不代表知无不言官方立场;同时,有可能一些内容与您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同,欢迎继续参与讨论。

  • 所有来源于「知无不言」的内容,转载请注明出自「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





主题:你能不能别来虚的,我就来虚的——从选品的思维,到选品的工具,最终形成选品的方法。


  • 选品的思维是选品工具的思维,选品工具代表的是一个可复制性的选品思维。

  • 选品的过程是找关键词的过程,选品最终形成的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推广方法。

  • 选品的过程是定位自己的过程,选品不是看产品好不好,而是和产品合不合得来。 


有人和我讲,三分靠运营,七分靠选品。我非常认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更何况,我一直认为产品是根本中的根本,产品好了,一切都有可能。产品不好,再nice的运营也很难抵抗其颓败之势。


当然,这上面所说的运营的概念更多偏向于销售,而我所认为的运营,可能其不单独具备账号的操作能力,市场的推广能力,还一定会有产品的改造能力。也就是说,这个产品如果是你以后要进行推广的情况下,产品也一定是你要经手的。别的不说,样品拿来全部了解一遍还是要的。从类目前五十的描述去总结出产品卖点和信息都不如现场握在手上给你的感觉来得真实(现场感ing)。 
 
你就告诉我怎么做,别在这扯犊子;你就告诉我用啥方法可以找到好产品,别在这墨迹。很抱歉,可能这篇文章不适合你。你这样的提问就像和我说,怎么样才能赚到钱你告诉我一样,耽误您时间了,出门左转。 


思维1:我啥产品都没做过,资料看了一堆,工具买了一批,但还是选不出一个产品卖得好,咋搞?


方法:选你有优势的参考维度,其他维度先忽略。工具:参考论坛其他帖子提到的工具即可,我自个用过的老牌的JS,简单操作的SS;图文交互比较好的SM;综合性比较强的H10。这里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就简写了(想知道全称的私信我就可以)。


简单思维版本:

  1. 词汇分析:词汇搜索结果整体流量如何、测款出来的曝光大不大、是否有季节性的波动。

  2. 行业分析:是否是普遍的刚需,供应链在行业中的位置以及其月出货量,产品上下游整体市场如何。

  3. 竞争分析:判断从review数量上看有没有几千个的,上架时间有没有三四年的(我自个做的产品产品单价偏高,产品周期较长)。

  4. 产品分析:产品成本和利润、从review反馈出来的产品卖点、痛点、可改善点中有没有更新的可能、TOP100的普遍星级是多少


复杂思维版本(这个过程是一个调查-定位-对比的过程):

  1. 月搜索量:关键词搜索次数;

  2. 搜索结果数:关键词下商品数量;

  3. 近一个月总销量:页面内所有商品近30天所有销量;

  4. 平均价格:页面内所有商品平均价格;

  5. 评论总数:页面内所有商品评论总数;

  6. 平均评论数:页面内所有商品平均评论数;

  7. 商品平均评分:页面内所有商品平均评分;

  8. 商品平均上架时间:页面内所有有商品平均上架时间;

  9. 中国卖家比例;

  10. Amazon自营比例;

  11. Amazon‘s choice:带有choice标志的产品;

  12. 带有BS标志的产品;

  ……


其实这类型的维度还可以列出许多,也有些卖家用一个类似身份维度表之类的去做评判,也有按照打分来的,还有的按照大数据、类目、关键词等等去做归类做数据呈现的。我觉得每一个参考维度都是对的,也都是有用的。其他类似的选品文章也有对不同维度进行深度的解析,有的商业软件也都具备这样的一些维度分析。


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参考维度,不是做出适合自己产品或者说推出爆款最合适的思考方向,毕竟选品解决得了数据层面上的问题。解决不了类似:铺货战、价格战、产品升级战、供应链战、售后战等一类型的问题。


最主要的是像我开头所说的那样,它能解决软件可复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思维可复制性的问题。找到自己最有优势的维度,在自己最有优势的能力范围内去做好产品、渠道、运营、供应链这些要素才是最佳。(选品后的运营进阶不细究了,具体想法参考前两天的这个帖子:https://www.wearesellers.com/question/18124) 


思维2:我已经有了一个做得比较好的爆品,我怎么选出一个更好的产品?


方法:选你产品相关联的产品。工具:能找长尾词的工具,譬如自动广告报告。


就这样???这谁都会啊。一点都不高大上啊。这不我收藏的许多选品干货都有的啊。


方法还是那个方法,工具还是那个工具,但是到了不同运营手上,为啥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因为有的运营在追求干货,追求方法高级。而有的运营在看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别人是这么想的?好坏利弊在哪里?做得好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是要改进的?


你磨的是刀,而别人磨的是磨刀的功夫。磨刀的人会把刀磨好,磨刀的功夫日复一日,不仅什么刀都会磨,刀还会越磨越好。


从自己已经做好的爆品出发,回头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可以把这个产品做起来,做起来的点就是自己的支撑点,以这个支撑点出发,从FBT,从ST报告,从其他长尾词工具如google keyword、merchantword、keywordtool来找相关联的词汇,看这些词所代表的产品功能,属性,维度上有没有和自己的支撑点是一致的,一致的情况下,有没有更好支撑的。


譬如:当你做好的产品占据一个市场矩阵的其中一个位置时,如80美元价位的。那按照同样的打法,不同的维度属性是否能做一款在40美元价位或者120美元价位左右的产品。实际来说,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也都是你熟悉的那些竞争对手,但是这样的产品不仅不会给你现有的产品带来太大的直接竞争,而且从市场格局和产品矩阵的角度补充了你品牌产品功能的另外一个不足。


那么搜索你品牌关键词的人在你产品矩阵里面,总有会形成转化的。这样的产品一个接着一个。最终表面上形成虽然是提高了你的产品转化,减少了你的无效支出。实际是在沉淀你的护城河,竞争对手入局要和你干不是一个产品和你干,而是需要整个产品线和你干。速成战打成了一场持久战。所以,一个产品出来后,选出更好的产品的更好的含义是不仅选出的产品有销量,之前的产品还会更有销量优势。而不是做出两个同样的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至少我自个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做出一个,再做出一个,最后同时进行另外2个。企图霸占整个市场,最后发现每上一个都是在消耗前面的市场罢了,变成一个零和游戏了。


在这样的思维下,工具和方法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只要我们学会搜索,都会找到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底层上我们已经找到自己做产品成功的点,然后一次次在验证这个成功的点到底对不对。在这个基础上选出的产品适合自己的打法和组织运作,成功率比随便从工具或者套用别人方法去选出一个产品来得有效。 


思维3:我自个做了一条产品线,怎么做多一条产品线以及同时带领整个部门公司做更多的产品线?


方法:形成有壁垒和获利能力的产品梯队。工具:思维发散+供应联盟+金主爸爸。


很抱歉,我确实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工具去解决产品梯队的问题,如果各位有找到的话,请您告知我,我将非常感谢。


2018年我第一次听到产品梯队这个词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当我在做一个二维坐标的时候,别人已经在做一个三维坐标了。


建立壁垒(专注类目)+做有足够获利能力的产品(市场容量大)+形成产品梯队后区分好主线和辅助+解决供应链开发上的问题=最终实现单品品牌化,品类品牌化。


这种思维不发散还真难想得好,没供应联盟想得好也不一定做得好,金主爸爸是为了抵抗风险用的,不是用来挥霍的。


由于本人在这方面的涉猎还不够资质,少言多看了。 
 


言多必失,最终做个总结。
 


 选一个产品我习惯问自己几个问题:

  • What:流量最终实现变现的群体是什么?

  • Why:我为什么会有想赚他们钱的冲动?是为了满足他们什么需求?

  • How: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何才能正面对抗,降维打击?如何促使提高复购,确保复利?


问自己一个问题,再问自己两个问题,再问自己三个问题。如果都有答案了,那就干吧,估计着也十拿九稳了。 这世界上应该会有少做事多拿钱的事,要不然为什么不用搬砖的人会那么多?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社区参与该话题的讨论(www.wearesellers.com)。所有来源于「知无不言」的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



加入卖家社群

我是James|Follow me

               


推荐阅读





















  • ……




为社区发展助力单位


关注我们,及时获得更多优质内容推荐

出海 │ 技术 │ 方法 │ 趋势 │ 人物 │ 故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WeAreSellers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亚马逊选品软件 » 抛砖集:资料看了一堆,工具买了一批,但还是选不出一个好产品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